Home
About Us

  Culture Journals - Travel Blog
  Ancient Villages in Huangshan (17): 棠樾村遊之二

沿着這條路走,接着看到是一座貞節牌坊-鮑文齡妻汪氏節孝坊。牌坊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,為旌表鮑文齡妻子汪氏守節。鮑文齡中年去世,妻汪氏年僅二十五歲,艱苦撫養孤兒長大成家,守寡二十年,至四十五歲病逝。牌坊正中橫石所書「矢貞全孝」,是稱頌汪氏至死守節的情操,另一邊刻的「立節完孤」,則要褒獎她不單立志守節,還含辛茹苦,為亡夫養大孤兒成人。於是村中族人贊其節孝,報呈朝廷,奉旨立坊旌表。

遊客沿途觀牌坊時,都會注意到路上有一座小亭,此亭俗稱「官帽亭」,建於明代隆慶年間(1567- 1572年),明清時期,武將到這裏下馬,文官來這裏要落轎。這亭為紀念西漢鮑宣一家祖孫三人,他們都任官,擔任御史一職,直言敢諫,堂騎青白色驄馬出巡,路遇不平,可先斬後奏。明代棠樾鮑家的鮑象賢也任職御史,曾赴雲南任職,後來因剛正不阿而遭罷黜,棠樾人建這亭紀念他。門額上以棣書「驄步亭」三個大字,是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的手筆。亭是四角攢尖式,屋角翼然,下有風鐸,寶頂四方形〈俗稱官帽頂〉,亭座下有半月形涵洞,引水注入亭下小溪。

到了樂善好施坊,這座牌坊建於清代嘉慶二十五年(1820年),粗大樑柱平琢渾磨,不事雕飾。牌坊枋額兩面寫了「樂善好施」四個大字,和下面一行小字:「旌表誥授通奉大夫議敍鹽運使鮑淑芳同子即用員外鮑均」。當地有一個傳說,與這牌坊有關:在此之前,鮑家已有忠、孝、節三種牌坊,還缺了一座義字坊;家族長輩希望忠孝節義俱全,好光宗耀祖,流芳後人。於是首富鮑淑芳就慷慨解囊,輸銀捐資,感動了皇帝,才得以興建這座義字坊。

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孝坊是一座貞節牌坊,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(1787年)。受旌表的鮑文淵繼妻吳氏,是上海嘉定人,二十二歲嫁到棠樾,二十九歲守寡,她在歷盡艱辛撫養前妻兒子成人後,還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,年逾六十餘歲才去世。牌坊上有「節勁三冬」、「脈存一線」八個大字。「節勁三冬」頌揚吳氏貞操節烈,經得起漫長歲月艱辛;她將前妻遺孤視作親子撫育成材,當然得到「脈存一線」的讚賞。

鮑逢昌孝子坊是建於清嘉慶二年(1797年),坊額上刻有「人欽真孝」、「天鋻精誠」、「旌表孝子鮑逢昌」等字。《歙縣.孝友》記載,明末有戰亂,鮑逢昌父親在戰亂中離家外出,音訊杳然。鮑逢昌十四歲時沿途乞討尋父,終於在雁門古寺與父親相遇。尋得父親歸鄉後,母親又患病,鮑逢昌又到浙江桐廬,在桐君山懸崖絕壁上採集乳香草藥,並割股肉作藥引,為母親治病。他的孝行感動全族為其建造這座牌坊。

另一座名為鮑象賢尚書坊,建於代天啟二年(1622年),清乾隆六十年(1795年)重修,坊正中橫石刻「官聯台斗」,背面書「命渙絲綸」。鮑象賢是「鮑燦行孝坊」的主角鮑燦的孫,他在嘉靖八年(1529年)中進士,歷任戶部右待郎、右都御史、刑部右侍郎、兵部左、右侍郎及按察史等職,功績卓越,史稱「嘉靖朝中興輔佐」,《明史》有傳。他曾遠戍邊防,備兵雲南,統轄陝西、兩廣等七省十二任,南征北戰,平靖邊境,當地百姓感其恩德,建生祠頌揚他的功績。

不過,由於鮑象賢性格耿直,文武攸宜,鄙視權貴,多次遭朝中奸臣中傷,一度罷官回歸故里棠樾,閒居四年。後來朝廷重新起用他,他仍廉智自持,不計個人榮辱得失,常以「官不擇位」來自勉,可是最後他仍面對「用而旋廢」、「功人賞薄」的結果。直到隆慶二年(1568年)他去世後,才獲朝廷追贈加封為工部尚書,這就是坊額下刻有「贈工部尚書鮑象賢」的來由。






 
<< Back To List

Copryright © 2023 Culture Resources Development Co Ltd. All Rights Reserved. Site Map | Disclaimer
  Weib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