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
About Us

  Culture Journals - Travel Blog
  Footprints in Beijing ( 13 ): 文丞相祠與府學胡同
 

北京的著名古建築,大部分明代及清代的,與元代及之前歷史有關的不算多,如位於府學胡同63號的文丞相祠,為紀念南宋末名臣文天祥所建,值得一遊。文丞相祠在胡同西段北側,坐北朝南,屬兩進院落,西鄰府學胡同小學。府學胡同屬東城區交道口地區,是交道口南大街路東從南往北數的第二條胡同,自西向東溝通交道口南大街與東四北大街。胡同南側與中剪子巷相通,北側自西向東分別與文丞相胡同、北剪子巷及文丞相祠相通。

從交道口南大街前行,再轉入北剪子巷,沿途看不少老胡同,一排排的老房子,很多老人坐在路旁大樹下聊天、打牌,令人感覺閒適,幾乎忘記了剛才在大馬路上的車水馬龍。冷不防,一頭居民飼養的黃貓,與小狗追逐着玩,突然衝到對面馬路,再爬上樹,牢牢抓着幹,再回頭看着一臉無奈的小狗。還看到小市集,居民在買菜,路的兩旁堆滿水果和蔬菜的小攤,也有雜貨店等。在北京,除了著名景點外,這種小社區中密切的鄰里關係,同樣值得一看。不久,看到「文丞相胡同」的路牌,心想文丞相祠必定在這裏,可是走遍整條胡同,文丞相祠卻不見蹤影。
 
這一帶的胡同像迷宮,轉來轉去,有時總會懷疑是否迷路,向坐在路旁納涼的老居民問路,他們都熱情友善,願意向遊人指示方向。原來是自己繞了一個大圈,按照居民所指示的方向,終於到了府學胡同,以及目的地文丞相祠。祠的對面是北京市文物局,只是這天是周日,文物局沒有辦公。
 
文丞相祠是一個寧靜的院落,種滿了樹木,在這個雨後的周日,遊人不多,只見一對男女在觀看展覽和照像。一些遊客在府學胡同外經過,可是他們似乎不知道這裏是一個景點,也許是文丞相祠知名度還不夠高吧。
 
事實上,這位南宋末年對抗蒙古人南侵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生平,與蒙古人建立元朝、定都大都(北京)有一定的關係。文天祥是南宋末年名臣,對抗蒙古軍失敗被俘,並被帶往大都囚禁,雖獲元世祖忽必烈賞識,但他一直不肯接受勸降,表明只求一死,不願効忠蒙古政權,最後終被處死。
 
文丞相祠的緣起,在明太祖洪武九年,北平按察使司副使劉崧,奏請文天祥當年被囚及就義的柴市所在地附近,修建祠堂紀念。永樂六年,太常寺博士劉履節奉命正祀典,始春秋祭於有司。文丞相祠始建於洪武九年(1376年),朝廷於永樂六年(1408年)將其列入祀典,春秋致祭。明清及民國時期,文丞相祠經過多次修葺。1979年,文丞相祠被公佈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。
 
文丞相祠所在的府學胡同,這名稱因明、清時「順天府學」設在胡同內(今府學胡同65號)而得名。順天府學是由建於洪武元年(1368年)的大興縣學升格而成,而今已演變為府學胡同小學;有六百四十多年歷史。
 
踏入文丞相祠,看到其主要建築為大門、正殿、享殿: 大門為牌坊式,寬3.2米、進深1.5米,頂覆筒瓦並飾以脊獸,門前一對抱鼓石,兩側砌有青磚反八字影壁,門楣內外正中各懸一匾,門外匾額書「文丞相祠」,門內匾額書「浩然之氣」。
 
進到前院,右壁刻有文天祥《正氣歌》全文。大門與正殿構成一進院落,中央立有文天祥畫像碑。正殿三間為腰廳,前廊後廈,筒瓦屋面並飾以脊獸,廊柱上有楹聯:「地老天荒,不忘一部中華史; 山呼海嘯,齊唱千秋正氣歌。 雷潛九地聲元在,月暗千山魂再明。」
 
殿內正中為一尊文天祥半身塑像,塑像後置一道屏風,屏風正面為毛澤東手書文天祥詩句:「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」穿過正殿進入二進院,院內有一株枝幹南傾的棗樹,稱為「指南樹」。相傳此樹為文天祥所植,寓意「臣心一片磁鍼石,不指南方不肯休」。
 
二進院的主體建築為享殿,享殿三間,前廊後廈,屋面亦覆以筒瓦,並飾以脊獸。享殿的門楣正中懸有一匾,寫着「萬古綱常」,享殿中間的須彌石座上置一木龕,龕上一匾,寫着「古誼忠肝」,龕內供奉一尊文丞相手持朝笏的彩塑坐像。
 
這裏有不少珍貴文物,如明清時期紀念文天祥的碑記,「教忠坊」石刻匾碑等,以及明清時期的重修碑記;還有唐代天寶年間書法家李邕所書《雲麾將軍李秀碑》之殘碑,清代被發現後送到北京,康熙三十一年(1693年),有人將碑石嵌入文丞相祠壁中。
 
不妨一提的,是文丞相祠的院落蚊子甚多,參觀時要多注意,若穿短褲就難免要受罪了。

















 

 
 
<< Back To List

Copryright © 2023 Culture Resources Development Co Ltd. All Rights Reserved. Site Map | Disclaimer
  Weibo